木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,適合在雨天,泥濘道路上行走。
木屐是中國人的發(fā)明,為什么反而深受日本人的喜愛?日本人常穿的木屐其實源自中國,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,它在中國古代的起源和發(fā)展歷程十分豐富:
• 新石器時代晚期: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(fā)現(xiàn)了兩件殘存的木屐,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,屬于良渚文化遺物。
• 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:據(jù)《莊子·異苑》記載,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,用其抱樹燒死后的殘木制成木屐,以時時提醒自己。這一時期,木屐已作為一種鞋履存在。
• 漢朝:木屐常與服飾搭配,成為漢服足衣的一部分。鐮倉時代的隨筆《徒然草》中,有名的兼好法師在隨筆中寫到了謝靈運。李白的詩中:腳著謝公屐,身登青云梯。這里的謝公也是指的就是由謝靈運改進的木屐,可見穿木屐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現(xiàn)象。
• 魏晉南北朝時期:木屐在文人雅士中流行,成為身份的象征。此時的木屐已有男方女圓的傳統(tǒng)和區(qū)別。東晉時,木屐的制作工藝有所提高,鞋面會用絲帛等材料裝飾。
• 隋唐時期:木屐在社會各階層廣泛使用,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鞋履。在南方多雨地區(qū),木屐被用作雨鞋。同時,木屐也隨著朝貢和商人的傳播,開始在日本流行。
日本的木屐從中國傳過去也分了幾個階段。
奈良時代、平安時代的日本有被稱為遣唐使的使節(jié),當時的日本首都是以唐朝為范本創(chuàng)立的。不僅是律令制度和城市的構(gòu)成,服飾也一樣。
奈良時代,貴族們穿著被稱為“木屐”的鞋,(與中文的“木屐”相同的漢字)。
平安時代,平民和武士都會穿。
隨后,據(jù)說是謝靈運制作的“露卯下駄”到江戶時代后期為止有很多日本人穿著。
那么為什么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木屐大受歡迎?
木屐傳播到日本以后,因為日本四面環(huán)海,氣候潮濕,降水量充足,鞋底很容易被雨水腐蝕變壞,而木屐的底部有兩個齒子,可以隔離鞋子和地面,既可以爬坡上坎,又可以防潮防濕,因此木屐在日本成了爆款,并沿用至今。
至于木屐在中國后來就慢慢衰落了:
• 宋代:隨著經(jīng)濟重心南移,江南地區(qū)木屐需求量增加,被廣泛用于日常生活。蘇東坡在儋耳時,曾借笠屐而歸,可見木屐在當時百姓生活中的普遍性。
• 明清時期:在廣東、福建一帶,因氣候炎熱,婦女未染纏足之習,木屐成為男女老少日常家居的常見鞋履。清代的木屐多無屐齒,以廣東潮州一帶出產(chǎn)者為上品,裝飾和材質(zhì)都有所更新變化。
• 近現(xiàn)代:20世紀中葉后,隨著制鞋業(yè)的發(fā)展,木屐逐漸被各種塑料鞋類所取代。但在一些南方農(nóng)村地區(qū),木屐仍被部分人穿著,因其在雨天和濕熱環(huán)境下具有一定的優(yōu)越性。
而中國在宋朝的時候,倡導婦女纏足,穿繡花鞋,以三寸金蓮為美。直到上世紀60年代,廣東還有很多人穿木屐。不過木屐已經(jīng)逐漸被國人遺忘,只有一些偏遠的山區(qū)還保留了傳統(tǒng)。